从《观沧海》解读:为何中国人自古至今,都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
摘要:北京时间20191203关于【从《观沧海》解读:为何中国人自古至今,都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】的具体情况和说明,让www.jsypjd.cn新闻频道以图文形式为您慢慢道来。
公元207年,为了肃清袁绍残部,曹操亲率大军北上。到达碣石山时,曹操见大海波涛汹涌,气势恢宏,便跃马扬鞭,登山观海,写下了《观沧海》这首壮丽的诗篇。
东临碣石,以观沧海。水何澹澹,山岛竦峙。
树木丛生,百草丰茂。秋风萧瑟,洪波涌起。
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;星汉灿烂,若出其里。
幸甚至哉,歌以咏志。
这一年,曹操52岁,已到了知天命之年。当他登上四百年前秦始皇也曾登过的碣石山,瑟瑟的秋风让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。于是,他将自己一统天下的抱负融汇到了诗歌里。
事实上,当我们从“大一统思想”的角度去看待曹操时,无论他是想窃取汉朝的天下,自立为王,还是借汉朝之名,掌天下之权,将已经四分五裂的汉朝天下重新统一,已成为是曹操的根本目标。
从《观沧海》中,我们可以看到,曹操对天下一统的追求与渴望。
01
02
那一天,曹操见到屹立在海平面上的海岛,草木丰茂,此时虽已入秋,岛上的树木和花草并无半点萧瑟之感。
对照此时萧瑟的秋风与眼前海岛的丰茂,这是曹操对自己一统天下的决心的描述,尽管此时的曹操官渡之战大胜,但袁绍的残部仍然阻碍曹操一统北方,甚至一统全国,但曹操也相信着,北方乃至全国必定统一。
对比我们当下的中国,虽然我们国家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,从站起来,到富起来,再到强起来,但是国家仍未统一,台湾问题始终没有解决。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,一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所有中国人的愿望。
因为中国人虽然没有宗教信仰,但认祖归根的情结却是我们五千年来传承至今的家族信仰,这种信仰让我们追溯到同一个祖先,对外说起是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——炎黄子孙。
也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家族信仰,我们各地区与各民族之间,拥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。
03
历史一再告诉我们,只有拥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,中华民族才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,中国人民的生活才会安稳和平。